“黃卷青燈,茹苦食淡,冬一絮衣,夏一布衫。為庶民求解放,一生辛苦艱難。”這是李大釗清儉一生把自己獻給民族解放事業的真實寫照。在李大釗之后,其后代也始終堅守并踐行先人的優良家風,讓革命傳統代代相傳。
李大釗任北京大學圖書館主任期間,待遇頗為優厚。然而每到發工資時,他卻總是從會計科領回來一把預支工資的欠條。原來,李大釗把工資都用來支持黨的活動、幫助同志、救濟貧苦青年了,對自家生活卻十分“小氣”。有人說他家孩子穿著土里土氣,不像北大知名教授的孩子,李大釗卻認為“以有限之精力,有限之物質,應過度之要求,肩過度之負擔,鮮不氣竭聲嘶,疲于奔命。”“虛偽、奢侈、貪婪種種罪惡,皆因此過度之生活以叢滋矣。”
李大釗總是在日常點滴中教育、影響孩子。他和孩子們下的軍棋,棋盤是自己畫的,棋子也是自己做的。他對孩子們說:“自己做的軍棋玩起來是不是更有意思呢?在任何小事上面去節省,余下來以后想必可以去做更大的事。”他簡樸的生活作風一直延續到生命的最后一刻。1927年,先生被反動軍閥殺害,家里的財產僅有一塊大洋。由于沒錢安葬,只好舉行公葬。
正如李大釗先生的字“守常”一樣,先生的子孫后代一直嚴格傳承著先生留下的清儉家風,并不斷弘揚光大。先后擔任過安徽省委書記,中國人民銀行行長、黨組書記等職務的兒子李葆華,一生儉樸,廉潔清正,始終信守“最好的家風就是父輩的言傳身教。”家中收到幾包葡萄干,李葆華讓家人把葡萄干退回,兒子李宏塔吃掉的那一包折價一同退款。他告訴兒子:“我們只有一個權力,那就是為人民服務,因為做了一點工作就收禮物,這不是共產黨人應該干的事。”李葆華家中十分簡樸:老舊的三合板家具、人造革蒙皮的椅子,沙發坐下就是一個坑。2000年中央有關部門要為他調房,他說:“我住慣了,年紀也大了,不用調了……”
祖父犧牲22年后,李宏塔出生了。聽著祖父的故事,看著父親的身體力行,久而久之,李宏塔也知道了該如何做人、如何做事。李宏塔一生節儉,對吃、穿、住都不講究,一家子曾“蝸居”在一套冬冷夏熱的兩居室里,一住就是16年。李宏塔工作幾十年,一個習慣從未改變:除了極少數因為重要公務趕時間,堅持天天騎自行車上下班。隨著年齡增大,2003年他將自行車換成了電動車,還笑稱這是“與時俱進”。2008年,李宏塔的兒子結婚,婚禮布置簡單,單位同事前來祝賀并包了紅包。為了不破壞婚禮氣氛,李宏塔照單全收,但第二天便將所有的禮錢如數奉還。“沒那個必要也沒那個習慣,這都是家里的傳統。”
李大釗的后代不僅傳承了其艱苦樸素的生活作風,在深入實際、調查研究的工作作風上,三代人也一脈相承。
李大釗是從中華大地上走出來的偉大馬克思主義者。他的足跡遍布中國,還走出國門學習考察。當馬克思主義由紙面上的理論變成了活生生的現實時,他堅定地舉起了馬克思主義偉大旗幟。
李葆華在水利水電戰線上奮戰多年,為了根治淮河,他曾親自到深山大河實地考察了半個多月。那時新中國剛剛成立,連像樣的公路都少得可憐,淮河上的橋梁也寥寥無幾,跋山涉水不無艱辛。李葆華不顧行路不便,與同事雇上一葉私人木舟,在船上邊看地圖邊觀察地勢水流,技術人員不斷拍照、記錄,遇上小雨,他們就撐上一把油紙木傘……返京一個禮拜后,調查報告就送到了國務院。
李宏塔在安徽省民政廳工作期間,每年至少有一半的時間用在下基層。在他看來,“民政部門做的事就兩句話:為黨和政府分憂,為困難群眾解愁。”李宏塔下鄉時不向有關市縣打招呼,經常讓司機把車子開到進不去的地方,然后步行進村入戶。“必須離開公路,直接去問老百姓。沿著公路、隔著玻璃看,不如自己的腳步踏實。”李宏塔說。
今年,李宏塔獲得“七一勛章”,受邀登上天安門城樓。李宏塔感慨:“爺爺百年前的夢想,今天已經實現!”他說:“盡管我已退休,但今后依然要把黨的好傳統、好作風不斷傳承弘揚下去,盡自己所能,做好我應該做的工作。”
忠厚傳家久,家風濟世長。好家風連著民風、黨風和政風,黨員領導干部有了好家風、好作風,就能帶動良好社會風氣的形成,促進大眾生活情趣的培養;千千萬萬好家庭培育傳承好家風,就能支撐起全社會的好風氣,推動文明社會的不斷進步。( 楊虎生)